台灣機車業,傳統的兩陽一葉三大廠,三分天下瓜分市場,各自在環保與空汙這個議題上有著略帶差異的理念與行動,在此蒐集一些網路上可以觀察到的內容,以發展電動機車的面向來看。

首先是光陽,光陽身為台灣第一大機車廠,市占率最高,近年響應政府號召,主要拿汽油CANDY車款改造推出了E-CANDY電動機車。

光陽1.JPG

弱一點E-CANDY 2.0的市面上賣七萬多,好一點E-CANDY 3.0的市面上賣八萬多,都是屬於要掛綠牌的輕型電動機車。

光陽3.JPG

光陽自己網路文宣上主打的重點,是電動車可以減低PM2.5與改善空氣汙染。

光陽.JPG

 

光陽電動機車相對於本業汽油機車來講,感覺是可有可無,既沒打廣告,也沒有行銷活動,在機車行佈的快速充電座也是知道的人不多,利用率不高,網路上甚至看過有人牽車去充電,店員自己都不知道有這東西。事實上去一般光陽經銷商(車行),沒有展示車,同時根本也買不到,就算找管道買到了,一般車行也無法進行維修保養。

不過光陽最近投資成立了一個新公司,柯光峯當董事長,叫做「光聯輕電」。

光聯2.JPG

這公司賣什麼呢?他賣電動輔助自行車,有腳踏車踏板的那種。

光聯1.JPG

光聯3.JPG

產品找了知名設計師來做,主打海外,尤其是注重環保的歐洲市場,不過國內也買得到,從最低七萬六到接近十萬的車款都有。

光聯.JPG

 

至於三陽,有一款E-WOO電動機車,也是掛綠牌,同樣也是沒廣告沒行銷,市面價近七萬。

三陽1.JPG

三陽在他的官網有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其中有提到三陽對電動機車的理念與看法,包括減低汙染、降低致癌物、減少溫室氣體、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

三陽.JPG

在公司年報上,也說明了這方面的企圖心,聲明列為最優先的技術研發項目。

三陽2.JPG

看起來蠻有心的,不過實際上的表現似乎不大跟得上,似乎還要加把勁。

 

再來看到山葉,山葉對於這部分的著墨更少,有推出一台E-VINO,同樣廣宣與行銷少得可憐,只有在一些配合政府的展覽、展示之中比較常看到實車與DMDM上只提到綠能生活,怎麼樣綠能,沒說。

YAMAHA.JPG

山葉官網也沒有這方面的其他說明了。

事實上,台灣山葉主導權可能不大,因為台灣山葉是外資企業,基本上是日資公司,所謂「僑外資」。

YAMAHA1.JPG

他的股東結構有超過51%是日本山葉,總經理是日本派來的,股份比較少的是「寶樹投資」。

YAMAHA2.JPG

 

真好奇,寶樹投資又是什麼公司?

YAMAHA3.JPG

成分又是一堆投資公司。最大股是鴻典投資?鴻典的代表人是同為寶樹董事的昇和投資?

YAMAHA4.JPG

那改看董事長代表的力學投資。

YAMAHA5.JPG

力學投資還是外資,總之很複雜,我已經放棄搞懂了,反正,台灣山葉是外商公司,最大的股東是日本山葉公司,所以台灣山葉可能沒有這方面的企業理念與行動揭露。
那就來看看日本山葉母公司好了,日本山葉倒是揭露了比較多資訊,包括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機車的說明,簡單GOOGLE網頁翻譯後看到有說明包括不排放廢氣與噪音、非常環保、告別汽油與尾氣的氣味、寧靜的旅程、在住宅區清晨也可以貼心的運行等等,頗符合日本人那種為對方著想的心態。

YAMAHA7.JPG

YAMAHA8.JPG

 

既然都看了日本山葉,同時也順便看看日本本田HONDA,本田是兩陽最早的合作公司,雖然時至今日已經在兩陽身上不易看到本田的影子,但是本田依然是世界上機車的領頭羊廠商之一。

同樣利用GOOGLE簡單翻譯看看本田官網上揭露的說明,可以看到電動機車也是本田在機車產品上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個項目上所發展的重點之一。

HONDA1.JPG

HONDA2.JPG

HONDA3.JPG

中間那張奇怪翻譯所提到的EV-崽,其實就是原文EV-CUB,就是我們知道的本田小狼,本田小狼電動版據報導會在2018年上市。

HONDA4.JPG

 

 

看了這麼多廠的理念與行動揭露,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就是這些大廠們一致的認為發展電動二輪車輛的目的在於減少溫室氣體、減少空汙、減少噪音、可以實現環保……等等。

環境的保護絕對不是單一面向的問題,單單就空汙的改善來講,每一種不同的汙染源都應該有相對應的理念與行動,以及政策的作為。例如營建工地的汙染,規定車輛出入要把車體與輪胎洗淨、砂石要用網遮蓋、工地要有包覆與隔絕等等。工業與電業的汙染,規定要有符合標準的空汙減量機制,並導向更綠能的電力發展與使用。民生的餐飲業也規定要有油煙的適當處理機制,不能隨便排放。公車也在推行更低排放的純電公車、油電公車。大卡車大貨車也正在推動加裝濾煙器與加強檢驗。露天燃燒、民俗活動的燃燒行為,也都正在禁止或推廣改善。民用車輛,也正在推動油電與純電車輛的發展、推動報廢老舊車輛。從政府政策到民間廠商,我們可以在每一處都看的出來,幾乎每一種汙染源都有著相對應的改善機制正在運作與推廣。

那麼在台灣最密集的機車方面,機車廠商即使是在商言商,但各大廠依然不可避免的紛紛認同這個轉向電動車輛的發展機制有著改善空汙、推動環保、降低噪音的效果。除了廠商的自覺外,更重要的是民眾是否也能發現與認同,並且支持這樣的理念。如果能把消費的實際行為轉化為對廠商的表態,讓廠商更重視這樣的產品、更加速推出優良的產品,在這個汙染源上我們就能夠得到更大的改善與進步。

 

說到機車廠商在商言商這檔事,暫時跳脫環保議題,轉到另一個層面來看傳統機車廠的企業發展心態。在「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一書中提到市場領先者的困境。台灣的這些機車大廠,從光陽進軍中國的艱苦經驗中是否能學習到什麼?舊技術的領先者為何會被淘汰?現有的主流客戶為何排斥突破性科技的開發?

創新.JPG

傳統車廠不推電動車,簡單來說就是「賣電動車不夠賺」。
除了原有騎慣了油車的末端客戶不願買單外,傳統機車銷售是依賴經銷商,也就是機車行來進行銷售與維修保養服務,傳統機車廠是不會直接面對末端消費者的,原廠也必須維持與經銷商之間良好關係互動。
原廠推出電動機車,除了原廠不夠賺,經銷商更是不夠賺,沒有機油可以換,沒有空濾可以換,沒有火星塞可以換,沒有引擎可以保養......。對於電動機車的維修保養還可能要新增設備與新學習技術,這對經銷商來說都是額外的成本,所以經銷商怎麼會願意經銷電動車?經銷商不願意投入,原廠也沒有意願投入,這是一種循環,為了可預估的獲利而不願意改變。
試想,假設推出一款油車的毛利是40%,熟門熟路的賺。但推出一款電車的毛利只有20%,還要面對經銷商的反彈、生產過程的調整等等問題,已經具有廣大市場利基的車廠如何可能願意放棄獲利?

 

不過,從光陽成立光聯輕電這件事可以發現,光陽是台灣三大廠中唯一有針對新動力創新議題實際在作準備的公司。藉由與原本客戶完全不同的市場區隔,成立一個全新的事業體來發展比較創新的技術,或許將會是光陽未來在面對突破性科技挑戰的時候能夠順勢發展的契機。
這也是光陽一直保持私有、不上市的好處,因為光陽不用對投資人交代。
三陽已經上市,就被完全困在這個追求獲利成長的循環裡面。
山葉是外商,日本母公司的全球策略才是重點,電動車在對岸賺,汽油機車在台灣賺。

 

#汙染
#空氣汙染
#環保
#機車
#電動機車
#GOGORO
#TESLA

 

arrow
arrow

    You don't kn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