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臺灣政府從二十多年前,上個世紀末就開始補助推廣電動機車,歷經數次政黨輪替,此一政策均是歷任政府不變的方向。

而與此政策相牴觸的即是汽油機車的補助。試想,既然政策要推廣電動機車來減排,反回過頭去補助汽油機車,豈不是自打嘴巴?

 

事實上,車輛電動化是中央政府的一貫政策,但補助汽油機車卻是立法委員的修法提案。

 

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為了照顧汽機車產業,曾施行過短期一年的貨物稅補助,汰換汽車補助貨物稅五萬元;汰換機車補助貨物稅四千元。當年對於景氣不好的汽機車業界來講,這個補助類似補貼的性質。

 

到了2015年,在沒有金融海嘯的情形之下,貨物稅補助又再一次在立法院提案。由時任立委盧秀燕所提案的貨物稅條例修訂,在201616日由當時總統馬英九於卸任前公布生效。

汽車舊換新補助貨物稅五萬元、機車舊換新補助貨物稅四千元。機車限定150CC以下。多舊的機車才能領換新補助呢?只要出廠四年以上即可。

並且不同於金融海嘯期補助一年,本條補助的效期足足有五年之久。

 

[貨物稅的徵法]

貨物稅,是產品出廠時,依照產品銷售給批發商的價格,所徵收的稅金。

例如:生產一個商品,生產商賣給批發商100元,於是政府就從100元為計算基礎來抽稅。假設每件商品抽15%,也就是抽15元的稅,由生產商來繳。

所以生產出來的商品,生產商要定價賣給批發商之前,可得把價錢算好。例如包含所有費用與利潤的總成本是85元。賣給批發商時要再加上預期會被抽的貨物稅15元,所以賣給批發商要賣100元,開100元的發票。

 

[貨物稅補助對機車業的影響]

*註:為了便於說明法規對行業市場的可能趨勢影響,以下為簡略模擬數據,並不能完全代表真實狀態。

傳統機車業是走經銷體系,以下就模擬營運一家機車公司,面對貨物稅補助的操作模式。

假設某廠生產了一款機車,經過大盤、中盤、店家,賣到消費者手上是五萬元。這時一層層的價錢大概是這樣:

001.JPG

在這個模擬之下,每賣出一台車,生產商淨賺估9%,也就是淨賺2,574元。

大盤每台賺3,756元。

中盤每台賺4,133元。

店家每台賺4,545元。

 

政府貨物稅補助4,000元,是補助到誰手上?因為貨物稅是生產商在繳納,所以貨物稅補助是補助給生產商。

政府補助貨物稅是沒有強制性,沒有「強制」要車廠把這4,000元回饋給消費者,但是政府有「要求」車廠,希望車廠回饋。站在車廠的角度,這等於是政府幫助行銷,自然要好好利用一番。

 

假設車廠把這台50,000的車終端汰補售價降4,000元,降為46,000元。因為是層層經銷的架構,這4,000元的差價操作可以規劃成這樣:

002.JPG

 

生產商成本不變,把原先抓的淨利9%先放掉,賣給大盤的價錢降3,005元,大中盤與店家讓他每賣一台也少賺10%左右,大約少賺300多元。

經過適當的行銷,這台車因為業績成長,可以多賣1.5倍甚至2倍的數量,因此大中盤與店家並沒有因為降價而少賺了,反而因為銷量大增而多賺到錢。

 

生產商雖然賣給大盤的價錢降低3,005元,看起來是幾乎不賺錢在賣,但是一方面貨物稅變低,一方面政府又補回4,000元,來回相當於比之前更賺:

模擬降價之後,生產商每賣出一台由淨賺2,574元 → 4,079元。

 

相對於原始成本來看,淨利潤從9%成長到22%左右。單台淨利增加之外,整款業績還有幾達倍數的數量成長。那麼光是這款車,假設原本一年賣5萬台,降價後一年賣10萬台,一共可以多賺多少錢呢?

 

生產商補助前原價賣五萬台:單款車一年淨賺128,700,000元。

生產商補助後降價賣十萬台:單款車一年淨賺407,900,000元。

 

多賺很多,再多拿一些出來加強行銷都沒問題。並且,數量大增,就能夠更要求大中盤與店家一層層的分擔額外的行銷費用;量大之後生產成本同時可以進一步降低。

然後這個補助是五年期,業績大幅成長後,日後還有延續好多年的零組件耗材等業績成長。店家維修保養等等,當然也將延續多年獲益。

 

[貨物稅補助對市場趨勢的影響]

政府徵收貨物稅是以比例%計算,但是貨物稅補助是以定額4,000元計算。也就是說越是高單價的車,政府補助4,000元所佔比例越小;越是低單價的車,政府補助4,000元所佔的比例越高。

所以對於生產商來講,為了要讓定額補助的效益發揮到最大,就要針對低價車加強促銷拚量,讓賺的淨利%數有額外加成效果。相輔相成的,陽春車的消費者是對價格敏感的族群,降價促銷有著良好作用。

 

於是這幾年某些車廠營運型態就是這個模式,什麼雙碟雙槍、12吋鋁框、液晶儀錶板、LED的高階車都相對不積極賣;但卻不停地拼命促銷前後鼓煞、單槍、10寸鐵框、燈泡陽春車,無論如何就是要針對陽春車把「汰換補助」的量拚大。

 

[結論]

汽油機車市場,演變成陽春車瘋狂促銷拚量的重要原因:政府補助。

貨物稅補助.JPG.

補助之前,因為高齡化、少子化與大眾運輸量成長,總登記車口數是日漸減少。但開始大肆補助之後,車量數明顯變更多了。當初提案補助汽油車的立委正是日後打著治理空汙口號選上台中市長的盧秀燕,說來有點諷刺。

登記總數.JPG

 

節錄兩則報導:

2018/12/11  中國時報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211000857-260113

KYMCO已成為機車族汰舊換新最愛牌,連續3年合計超過百萬件汰舊換新申請數中,KYMCO年年第一,單一品牌累計近45萬台,居各廠之冠」

 

2018/12/06 點子生活

https://www.saydigi.com/2018/12/418246.html

2016-2018汰舊換新申請件數資料」

KYMCO領補助.png

KYMCO GP 125更以80,751台遙遙領先各廠,成為全台最暢銷的125cc速克達」

 

[後記]

你說這是圖利廠商嗎?我也不知道,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不過有一些立委有表達過意見。

節錄立法院公報 105 51 委員會紀錄

https://lci.ly.gov.tw/LyLCEW/communique1/final/pdf//105/51/LCIDC01_1055101_00006.pdf

某立委:「但這真的是圖利車商,光是免貨物稅就使小客車一年增加了24 萬輛,這是非常不環保的。國家莫名其妙減掉貨物稅,讓原本只有一輛車的人趕快再買一輛,不買白不買,買得起就趕快買,結果是1 年就增加了24 萬輛,3年總共增加了130 萬輛,要檢討的是我們的政策,新政府千萬不要這樣。」

 

 

arrow
arrow

    You don't kn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