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天下雜誌的文章,頗多人在討論:
逃不掉的淘汰潮 電動車恐讓全台2.8萬家機車行倒閉?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4216
主要是在說,車輛逐漸電動化之後,傳統機車行會有一波轉型潮與倒閉潮。不過標題下的很驚悚,媒體嘛,用個「恐」字,乍看之下似乎在說全台2.8萬家全部都會倒閉。
不過呢,我覺得還是應該秉持科學精神,觀察歷史與數據來審視一下這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全台灣機車行的數量究竟有多少,曾看過
28,000家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320000259-260202
30,000家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105/1460597/
22,000家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113676等等數據。
數據理論上還是應該依照政府統計值( http://censusall.dgbas.gov.tw/top/census/ultraq/aqx.aspx ),但無法確定數量的主因是在政府普查統計中,與機車相關的產業分項有:
機車製造業 45家
機車零件製造業 763家
機車批發業 223家
汽機車零配件、用品批發業 8,672家
機車零售業 2,824家
汽機車零配件、用品零售業 10,772家
機車維修業 12,915家
這之中或許有重疊、有汽機車不分......等等因素,所以這份資料存在本質誤差。
數量無法確認的次因是許多個體戶車行登記不確實,導致政府在做普查時根本也查不到這些車行。
所以,綜合上面全部的數字加加減減,我相信26,000家左右是一個合理的數據。
說到機車行有26,000家,對比一些台灣產業數據來體會一下:
台灣各種餐廳小吃店:120,000家。
冰果飲料店:16,000家。
便利商店:11,000家。
加油站:2,477家。
咖啡店:3,000家。
自動販賣機:200,000台。
自動提款機:27,000台。
根據2015年自由時報採訪台北市機車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弘儒的一則新聞:
https://features.ltn.com.tw/spring/article/2018/paper/897755
文中提到車行倒閉潮的兩個因素,一是自2008年起化油改噴射技術進步、二是品牌專賣店精緻化吸引消費者。
其中指出會員近半為個體戶,這邊估計為45%。
2008年至2015年約三分之一遭市場淘汰,這邊估計為30%。
遭市場淘汰大多是個體戶,這邊估計為85%。
因此就現有26,000家車行代入上述數據(為利閱讀取整數),在2008年前的高峰期,全國車行約有37,000家,其中約20,000家為品牌店、17000家為個體戶。
原有37,000家之中,自2008年起,在六至七年之後因為技術進步與環境進步而遭到淘汰的有1,500家品牌店與9,500家個體戶。
存活下來的26,000家,主要是技術有跟上時代,店面環境也隨時代進步。其中品牌店存活18,500家,個體戶存活7,500家。
由這些觀察,來推估車輛電動化趨勢的局面,對機車行的影響。
假設2035年機車全面電動化依然實施,那麼倒閉潮可能也是在2035年之後的六至七年間陸續發生,也就是2035年至2042年。
到了2042年,花了二十年都還學不會油電雙修與改善店面環境的車行,將會被淘汰。
現行26,000家車行中,如果用2008-2015同樣的倒閉潮數據帶入來預估2042年,屆時約7,800家將淘汰,存活18,200家。其中品牌店淘汰1,170家,個體戶淘汰6,630家。
市場多變化,這些都只是估計值,還有少子化、高齡化、都會化、大眾運輸比例、二十年科技發展……等等因素沒有考慮進去。
在這整理一下重點:
2042年時,花了二十年都還學不會油電雙修與改善店面環境的車行,將會從26,000家車行中,被淘汰掉,約7,800家。
品牌店的淘汰機率是4.5%。
個體戶的淘汰機率是25.5%。
說句老實話,花了二十年都不進步,被時代淘汰也只是剛好而已。
前面提到台灣各項產業數據,這邊告訴大家產業真正沒落的數據是怎麼樣的:
台灣的相片沖印店:高峰期5,000家 → 現在剩800家。
網咖:6,000家 → 600家。
租書店:4,000家 → 500家。
影音出租店:10,000家 → 200家。
公共電話機:150,000台 → 65,000台。
機車行花二十年不思成長的才淘汰30%,要說是淘汰潮可以啦,但是要拿來操作成恐慌與敵視,或是操作成政治鬥爭的工具,就太愚蠢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