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府從二十多年前,上個世紀末就開始補助推廣電動機車,歷經數次政黨輪替,此一政策均是歷任政府不變的方向。
而與此政策相牴觸的即是燃油機車的補助。試想,既然政策要推廣電動機車來節能減碳、降低都會區廢氣,反回過頭去補助燃油機車,豈不是自打嘴巴?
事實上,推動電動車輛這個議題,到近年已經不單純只是為了環保與健康、產業轉型等,而是成為與選舉有關的政治操作。
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為了照顧汽機車產業,曾施行過短期一年的貨物稅補助,汰換汽車補助貨物稅五萬元;汰換機車補助貨物稅四千元。當年對於景氣不好的汽機車業界來講,這個補助類似補貼的性質。
到了2015年,在沒有金融海嘯的情形之下,貨物稅補助又再一次在立法院提案。由時任立委盧秀燕所提案的貨物稅條例修訂,在2016年1月6日由當時總統馬英九於卸任前公布生效。
汽車舊換新補助貨物稅五萬元、機車舊換新補助貨物稅四千元。機車限定150CC以下。多舊的機車才能領換新補助呢?只要出廠四年以上即可。
並且不同於金融海嘯期補助一年,本條補助的效期足足有五年之久。為什麼是五年?沒有任何人說明過為什麼是五年,唯一能想到的原因就是政治因素。
政策法令推動需要時間在部會中運作,而掌握政策決策權就有選票。2016年政黨輪替在即,如果這波補助低於五年,在隔四年的下一次選舉之前就政策到期,那麼延續政策的決定權就在對立政黨手上,這對自己的政治籌碼不利。
因此將效期訂為五年,進可攻退可守。當2019年底快要選舉之時,補助政策尚有一年才到期,執政黨自然很難直接延長補助期限,因此無籌碼可用;而在野黨端出四年前的補助功勞來邀功,並且做出承諾,自然有利於爭取選票。如果順利再度政黨輪替,一年後政策延長的決定權就在自己手上。
把車輛電動化當成政治操作,不單純只有政黨在運作,生意人的生意大到一定程度也能進行政治操作。
2019年下半年起一直到2020年選舉前,即將到來的選舉讓各方角力白熱化,眼見電動機車在市場上銷售漸有起色,傳統車廠即開始不停的操作議題施壓政府。吵貨物稅議題、吵機車行生意問題、吵補助問題….等等。
最荒謬的一個政治操作是這一則:機車行忍不下去醞釀陳抗 挺柯俊斌油電平權! https://cnews.com.tw/124200108a04/
這個操作顯然在藉由廣大的基層機車行手上的選票,來爭取燃油機車賣新車的補助。為什麼說他荒謬呢?首先,眾所皆知,傳統燃油機車行以維修保養為生意之大宗,販售新車的獲利占比極少。也就是說,舊燃油車的存在對基層車行的獲利是有益的。若消費者舊燃油車不修不保養,藉補助頻頻汰舊換新燃油車,這是從根本上打擊基層傳統車行的主要生意。
其次,全台灣的燃油機車在2018年底有13,640,887輛,到了2019年底有13,632,979輛,差距7,908輛,以兩萬家車行計,每家車行在這一年之中,平均服務車口數由682.04台機車變成681.65台機車,差距0.4台車,這根本是誤差範圍內,更何況,只要少一輛汰舊換新的新購燃油車,能穩定創造較高收入的舊車就多一輛,光台數就是這0.4台車的兩倍半。
所以,什麼油電平權的訴求,根本就是在重擊基層傳統車行的生意。補助燃油機車的新車,只是肥了車廠與旗下的聯營經銷體系,對真正服務消費者的基層車行卻是反效果。然而這則”新聞”卻說「機車行忍不下去醞釀陳抗 挺柯俊斌油電平權!」? 是不是荒謬矛盾到極點了?
2019年電動機車市占18.7%,補助卻已逐年減少;燃油機車市占高達81.3%,卻吵著擴大補助。這叫什麼平權?這叫扶強凌弱。
不過,即使這些政治操作常見如此的荒謬與不合邏輯,由於這些車廠的主事者除了能影響廣大員工與上下游從業者之外,更多是各種車輛協會、公會、聯合會的理、幹事。更因為長久以來下廣告的預算夠多,對媒體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到了選舉前,對於要競選的各陣營、候選人來說,都是一股不能忽視的壓力,或說是一股必須要爭取的力量。
在這些勢力藉由選舉放大政治操作後,最終,選前還是定案了燃油車的擴大補助方案。近來補助燃油車、打擊電動車的現況,成了政策影響下的不良結果。
回到標題,為什麼說電動機車產業正在面對口罩國家隊當年的困境呢?當年SARS期間支援抗疫的業者,在SARS疫情過後面臨投資無法回收的困境: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azine/Article_mag_page.aspx?id=7001312
「疫情剛開始時,口罩廠產能全開仍不足,政府讓口罩廠認購機械,一開始不踴躍,後來沈榮津察言觀色,也就懂了,召開會議打開天窗說亮話。
「我知道大家SARS的經驗很不好,這次大家缺什麼就說出來,我保證政府不會再拋棄大家。」他在會議上直接拍板,機器由政府埋單,並答應協調日後醫療院所優先採購台灣生產的口罩,讓業者甘心配合。」
同樣的,當政府過去面臨空汙防治與產業轉型的壓力,花了二十年積極補助與推動,終於展現一絲曙光,陸續有廠商願意”真心”投入電動機車產業,是”玩真的”來發展電動機車。很可惜,在傳統業者勢力壓迫之下,政策卻屈服了,反去補助燃油機車來打壓電動機車。
試問,當下一次空汙防治、產業轉型的議題再起、世界風潮不可再逆之時,這些面對到當年口罩業者同樣困境的電動機車產業鏈的業者,還願意義無反顧的響應政府號召嗎?還願意積極的籌募國際資金來投資台灣的基礎建設嗎?台灣真的就該永遠的被這些傳統業者靠著政治影響力綁架嗎?
#去你媽的油電平權